作為中國和世界掛鎖市場真正的“世界工廠”。浙江省掛鎖行業協會秘書長黃順洪告訴記者,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浦江掛鎖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掛鎖生產基地與產品集散、出口地。據當地的資料統計,目前在浦江從事掛鎖生產的企業多達600余家,年產鎖具10億把,產值近30億元人民幣,國內市場占有率及國外出口率均超過60%。其中23家掛鎖生產企業擁有出口自主經營權,產品覆蓋我國所有省份,并遠銷東南亞、歐美、中東等50多個國家與地區。
漫長的起步1973年,鄭宅鎮農具社在技術力量薄弱、設備簡陋的情況下成立了浦江縣鎖廠,開創了浦江生產掛鎖的先河,當時該廠生產的“紅燈“牌鐵掛鎖由于質量穩定、價格適中,深受當地用戶的喜愛,成為浙江省二輕工業廳民用鐵掛鎖定點廠家,但利用當地商業部門為窗口的傳統銷售模式使得其主要的銷售市場僅局限于浦江及其周邊地區。
到1987年,浦江縣鎖廠更名為浦江制鎖總廠。與此同時,產品的商標從原先的“紅燈”更換為“唐燈”,廠區也從鄭宅鎮遷至浦陽鎮。至此,浦江掛鎖真正開始走出“家門”,逐漸的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浦江縣宣傳部新聞外宣科科長吳建煒告訴記者:“紅燈”到“唐燈”的轉變,堪稱浦江掛鎖歷史中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其不僅極大的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為浦江培養了一大批制鎖技術人才,目前浦江有很多規模較大的掛鎖企業老板都是從當初的制鎖總廠出來的。
上世紀80年代末,浦江人看好掛鎖行業的發展前景,一批原浦江制鎖總廠的技術人員紛紛下海,開始創辦家庭作坊式制鎖工廠,走上了創業的道路,并逐步完成了企業最初的原始資本積累。
進入到90年代,浦江形成了千家萬戶同加工鎖具產品的局面,浦江掛鎖業開始真正步入快速發展期,并初步形成產業集群。從鎖體到鎖芯、鎖甩再到鑰匙,一個家庭式工廠生產一件,然后交給組裝工廠加工成成品,通過浦江旁邊的義烏小商品市場,銷往全國各地。這種社會化分工的生產模式,不僅使當地許多農民走上致富道路,而且為浦江掛鎖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95年后,浦江掛鎖業開始第二次創業,涌現出了梅花、白馬、金壘、亞環、中星、吳氏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制鎖企業,形成以鄭宅、浦陽、中余、白馬、黃宅等區域為核心的制鎖企業群體。特色經營經過30多年的漫長發展,如今的浦江掛鎖業在保持產品產量大、規格全、花色品種多的優勢外,更加注重產品質量與企業品牌的建立。
2004年年底,由浦江縣政府牽頭,勞動部門和有關企業參與,赴安徽與當地政府和勞動部門對接,建立勞務合作。目前浦江縣還將赴西部省份考察民工資源,與當地政府協作,建立招工代理點,為企業牽線搭橋。另外,以浦江宣傳部牽頭的“民工文化周”、“關愛外來民工、共建和諧社會”等活動,從人文精神上關懷每一個民工的生活狀態。“我們去年舉辦的這些活動,都是在梅花集團進行的,這樣通過政府與企業的相互結合,我們共同從民工的切實利益出發,在實際行動上給予他們支持。比如在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上,我們通過與當地教育部門的協商,讓這些民工子弟也能享受當地人的同等待遇,而所有的花費均由當地政府來承擔”吳建煒說。除此之外,當地政府還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由浙江省掛鎖行業協會制定的行業內企業如何穩定職工隊伍的10條措施,其中包括調高工資水平、報銷員工過節回家路費、增加娛樂場所和豐富職工業余生活、發放返廠獎等。各家制鎖企業也根據自身實際,提高職工的生活福利待遇,改善職工的住宅條件。據了解,制鎖企業近期已普遍提高職工平均工資10%至20%。“通過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三者共同的努力,讓外來民工真正融入浦江,對浦江掛鎖行業企業解決“民工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相信這個問題會得到解決。”
如今,協會將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戰略。為鼓勵掛鎖企業參加華交會、廣交會等影響較大的國內展覽會和國外各種商品交易會,專門成立了參展補助基金,同時給予企業相應的出口補助,激發企業自營出口的熱情。